一手握着镊子、一手捏着扣条,李嫱坐在工作台前,一旁散落着剪刀、尺子、绣花针等各类工具,还有一张她亲自绘制的设计图。长长的扣条嵌入铜丝,并不柔软。她仔细比对着每一处细节,看似不经意的几次一卷一弯间,一朵盛开在方寸间的兰花已雏形初现。
李嫱,33岁,山西人,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作为上海花蔓衾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始人,她创立了“嫱清”品牌,用扎实的非遗海派盘扣技艺还原天地之美,更让旗袍上的小小盘扣在传统文化与创新设计的碰撞下绽放新生。
痴迷传统文化
“衣袖盘扣花,心有千千结。”盘扣是**特有的工艺饰品,在**传统的旗袍、马褂上被用来起固定衣襟之用,更是服装装饰的点睛之笔。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却稍显陌生。
90后的李嫱与“盘扣”的缘分,要从对传统文化的痴迷开始说起。小时候,家里读书氛围浓厚,古今中外的名著有近百本,她都一一翻遍。最爱的是《红楼梦》,过年守岁时,李嫱站在窗台前打一个小灯,能从半夜一两点看到上午九十点。
李嫱从小爱美,6岁时就喜欢涂口红,还把春联撕下来当作胭脂在嘴上抿。对美的追求让她大学时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学的是清一色的西式理论与技法。但每次看到中式服装,李嫱总是被其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打动,“有一种扎扎实实的美”。
方寸间见天地
大学毕业后,李嫱做过买手、学过刺绣,却一直没找到心仪的赛道。想起自己从小钟爱的旗袍,她决定重新学习沉淀,向老师傅学习旗袍的一片式裁剪法。盘扣就是制作旗袍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花鸟鱼兽等千变万化的形态吸引了李嫱的注意:“原来,方寸间也能见天地。”
为了钻研学习盘扣技艺,李嫱正式拜师于海派旗袍盘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秋雁,还将一头长发剪到最短。3年时间,她带着敬畏之心,从基础的打扣头开始学起。
“科班”出身的李嫱自诩为“天赋型选手”,但也离不开日复一日地刻苦练习。“盘扣有硬盘扣与软盘扣之分,旗袍自上而下有9个软盘扣。要做到一模一样,讲究的是熟能生巧。”李嫱先是研究它的走向、形状,再尝试用巧劲反复打磨,做了拆、拆了做,循环往复了3天,才第一次做出了3个别无二致的软盘扣。
盘扣虽小,却工序繁杂。从构思、画图、设计、选料、刮浆、烫条、拗形,再到钉缝、镶嵌、敷底、配辅料,李嫱每一步都精益求精,被绣花针扎、被熨斗烫伤早已司空见惯,就这样练出一手扎实的技艺。
开拓创新之路
李嫱有一间近40平方米的工作室,各式各样的盘扣随处可见。经过设计赋能,它们不再依附于旗袍,而是有了独立、多样的形态——不论是吊坠、耳饰、胸针等饰品,还是扇面、画作等工艺品,都因盘扣的存在更具韵味。
工作室的展示架上,一条璎珞项链引人注目。以银项圈打底,盘扣制成的玉兰花姿态各异、缀满枝头,百余粒大小不一的珍珠点缀其间。这是李嫱花费1个月的时间精心打磨而成,价格高达5000余元。
“技艺固然重要,但只有创新设计,才能让盘扣发展传承下去。”平日里,李嫱喜欢逛博物馆,从传统文化里汲取灵感。前段日子,她在设计十二花神系列,兰花神代表的是屈原,她便以蓝色真丝提花面料为底,深邃里带点忧伤。4片花瓣向外延展,则折射了屈原在逆境中上下求索、不屈不挠的精神。
万物皆可“盘”。为了让盘扣传递“新”意,李嫱融入了不少现代元素,还从日常生活中吸纳创意。一次,儿子问她:“能不能做个挖掘机?”李嫱打开思路,做出了搅拌车、挖掘机、救护车、消防车等**盘扣“全家福”,并以此为契机让非遗技艺走入校园。
近日,李嫱在苏州新开了一间工作室,不断扩张自己的版图。一步一个脚印,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带着自己的盘扣作品冲出国门,让这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符号走向国际舞台。
作者:陈佳琳(新民晚报·新民眼工作室)
图片、视频:曹博文
海报设计:刘玉萍 陈莉
编辑:顾莹颖 龚紫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