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作一个小型项目的研究所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步骤:
1. 项目背景与目标:首先,明确项目的研究背景,了解项目的目标,这将帮助你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如果你的项目是关于环保,目标可能是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2. 学生分析:了解你的学生群体,包括他们的年龄、知识基础、兴趣和学习风格。这将帮助你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
3. 教学内容设计:根据项目主题,设计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理论部分可以通过讲解、案例研究等形式,实践部分可能包含实地考察、实验、小组讨论等。
4. 教学方法选择: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讲座、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评估与反馈:设计评估机制,如测验、项目报告、自我反馈等,以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提供反馈,以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6. 时间安排:合理规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避免教学内容过于压缩或冗余。
7. 教材与资源:收集和准备相关的教材、视频、网站等教学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
8. 执行与调整: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
记住,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如果是为了评价学生合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素养,那就需要借助合作素养的评价工具(例如评价量表或者行为描述)来评价,等等。总之,我们首先要去追问评价的目标是什么,根据这个评价目标来确定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评价。
A3:“评价量表”是形式上的工具,本质上我们还是要追问评价的目标是什么?基于评价目标来定评价形式。如果是为了判断学生的问题解决思路是不是成熟,或者是为了检查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那就需要学生自主陈述他在问题解决中应用的思路,或者从学生问题解决作品中来推测,或者基于教师对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观察等,来评价学生是处于什么水平:是完全没有思路?还是有碎片化的思路?还是有大思路但没有精细化的想法。
再次,要考虑开放的点在哪里,有些任务让学生对问题解决大思路的开放设计并不困难,但精细化过程学生实现不了;有的解决问题思路难寻找,但一旦找到方向具体落实起来并不复杂。
小项目研究所制作教学设计
A2:首先,应该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够得着。给学生设置有一定张力的任务,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实现农村消费创业项目有哪些,而且是能够实现得了的,基于此来判断开放度。
Q2:学生活动设计的开放度有几种不同的层次,那我们在刚开始实施的时候,是应该从最简单的层次开始,还是应该选取最开放的那一层次让学生自己尝试?
A1:讨论、简答甚至是一个新的真实问题解决其实都是迁移应用的呈现形式,我们还是需要追问:为什么要迁移应用?迁移应用是已经提炼了一个问题解决思路,然后把这个问题解决的思路应用到一个新的任务中去,以让问题解决思路内化、优化,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具体来说,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开放度:
综上,我们将设计项目学生活动的基本程序和关键策略总结为三个关键句:促进思维发展、鼓励动手实践、设计多元项目作品。无论是这三方面的哪一个,都应注重发挥其中的思维培养功能,项目式教学的突破点和教育最重要的发展点应指向促进学生学会思考。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尚待提炼核心任务类型、建立思维程序——外显“学会思考”的内涵;描绘学生“学会思考”的水平与学习进阶;探查学生“学会思考”的机制与培养策略。这些方面是下一步课程建设、甚至是整个科学教育发展的难点和重点,是特别值得去期待、解决的。
关于“体现思维成长成果的作品”,既包括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所形成的层次化、程序化的问题解决的思路及其与具体案例的互动性论证关系,还包括寻找、形成、具化、应用、调试、提炼、优化问题解决思路的过程,对于这些方面的总结与表达同样是很重要的项目成果。建议用语言、图式、绘图、海报、实物等多种形式来呈现。
关于“体现真实问题解决成果的作品”,由于真实世界中真人真事的成果、产品是多样化的,这类作品也应当是多样化的,可以是实体作品,也可以是非实体作品。对于技术工程设计类的任务,比较容易做出实体作品;对于科学探究类的任务,更多是描述现象、发现规律、做出解释等,就不太容易做出实体作品。不过,我们鼓励尽量布置学生形成实体项目作品,这与鼓励动手是一致的。
项目式学习的学生活动应该是多样化的。我们强调要找真人真事,而真实世界中真人真事的类型是多样化的,因此项目的任务类型也是多样化的,为了达成项目作品未必一定要开展动手活动。但是,我们鼓励在教学中尽量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一方面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供直接经验、促进概念理解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身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对于即使不需要动手也能达成项目目标的活动,我们也应该努力尝试:支持问题解决的基本概念原理,是否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涉及到的技术工程结构,是否可以进行动手搭建来帮助学生认识?作为思维成果的抽象性的项目作品,是否可以设计成实物来交流展示?从而增加动手活动的丰富性。
在每一个具体案例的问题解决中,都注重外显问题解决的思路,这样学生在学习进程中通过越来越多的案例进行问题解决思路的螺旋发展、强化,达到内化的效果。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超越“问题解决步骤”、形成“问题解决思路”,超越具体的认识,形成可迁移的能力。
将如上教学程序(水平5)与问题解决任务的不同开放度进行组合,就可以得到“促进学生学会思考的教学程序”的不同亚型。例如在“寻找思路”环节,水平4为学生提供方法引导,水平3提供思路片段。水平2和水平1略过了“寻找思路”环节,直接进入“形成思路”或“思路具化”环节,但仍然可以让学生面对已有的思路或者在方案实施完成后来反思科学家是如何“寻找思路”的,有什么途径和策略。
在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未必是上述7个步骤的线性展开,而是某些步骤组合重复、循环迭代的过程。例如,若一个问题拆解为若干子问题,则每个子问题或许都会经历步骤2到步骤4的步骤,还会涉及若干子问题思路、方案间的协调、整合。再如,在经历步骤5的实施之后,可能会修正原问题、发现新问题,进入新一轮的循环。
【7.思路迁移】再呈现给学生一个或多个变式案例(例如不同的分离提纯任务),让学生应用问题解决思路进行问题解决。该环节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新旧案例之间的关系,该思路在什么范围内可以使用,以此促进学生迁移和应用问题解决的思路。
【6.思路提炼】在问题解决后还要再反思、提炼、优化问题解决的思路。可进行的活动有:若学生原有的思路是片段化的,在此环节梳理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思路;若学生经历循环迭代才建立思路,可以将循环迭代的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反思建立思路、提升思维品质的策略;还可以总结思路具化和方案实施过程有一些精细化的操作策略和注意事项,等等。
【5.方案实施】这是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少不了借助问题解决思路对实施步骤的反思监控。对于动手操作型任务,需要经历从程序性认知和指令(例如如何过滤粗盐水)转化为协调的动手操作(例如进行粗盐水的过滤操作),需要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过程与效果识别输入、反馈调节(例如调节过滤操作的速度);类似的,对于思维运算型任务,同样需要问题解决思路、具体方案与具体思维过程的互动;对于更加复杂的问题解决,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反思监控实施的进度、是否遵循既定方向、是否达成阶段性目标等。反过来,方案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也被用来反思、评估问题解决思路的有效性,为思路的优化提供证据。
【4.思路具化】将上述思路具体化为问题解决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即进行“精细设计”“具体设计”。例如取XX量的粗盐,放到XX容器中,加XX量的水,搅拌溶解,使用XX装置进行过滤,等。
【3.形成思路】将上述思路关联、匹配到待解决的问题当中,并结合待解决问题的特点进行调试,形成可行的问题解决思路,实现“概念设计”。例如分析粗盐体系中的各组分都可以转化成什么相,泥沙在通常条件下只能保持固相,而氯化钠可以通过溶解进入液相,于是领域问题解决思路就转化为该问题解决的思路:将氯化钠溶解转化成液相,从而与固相的泥沙分离开来。
【1.明确问题】清晰、具体表述出要解决的问题,并明确该问题所从属的任务类型。例如粗盐提纯是一个分离类的任务,一般任务类型是达成目标。
确定了学生活动的开放度水平层次后,就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在活动中外显思路、促进反思监控。我们提出了“促进学生学会思考的教学程序”,与大家所熟悉的科学探究一般过程相比,更加强调学生如何达成每个环节的目标、经历的思维过程是什么、有怎样的思维策略……如下以开放度最高的水平5为例并结合“粗盐提纯”这个简单的实验活动,说明“促进学生学会思考的教学程序”怎样实现问题解决思路的外显。
上述五个水平的活动设计,均强调了问题解决思路。即使对于“水平1”,也非“照方抓药”的方案实施过程,而是能够说清楚抽象思路与具象方案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什么。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项目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选取尽量高水平且学生能够达成的开放度,形成明确的问题解决任务/子任务。
水平2:【提供完整思路(方案)】教师提供完整的思路,让学生基于此设计具体的方案;教师提供具体的方案,让学生抽象提炼问题解决的思路。
水平3:【提供思路(方案)片段】教师提供一些局部思路(具体的方案片段),让学生将它们拼接、补充成为完整的思路(方案);或者提供不完善、有疏漏的思路(方案),让学生进行优化;或者提供几种思路(方案),让学生进行评估、筛选、综合。由此生成问题解决的思路。
思维活动的设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布置给学生的问题解决任务/子任务,通过一系列的任务解决达成最终的问题解决目标;二是在每个任务/子任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要外显思路,促进反思监控,从而让思维过程具有更高品质。
在设计项目的学生活动时,重点考虑三方面的设计:设计思维过程的活动,设计动手类型的活动,设计学生最终作品的形态。前两项设计是在设计学生活动的过程,第三项设计是在设计学生活动的成果,将这个“项目成果”“以终为始”即成为推动学生活动开展的“驱动问题”。
步骤3:思路转化。即将外显出的原型(真人真事)解决问题的思路转化为项目式教学的思路和学生问题解决的思路。通过这三个步骤基本可以确立项目展开的大框架和思路,继而可以设计具体的学生活动了。项目的学生活动,包括思维活动设计、动手活动设计和项目作品设计三个方面。至此,一个项目式课程/教学就完成设计了。
步骤2:外显思路。即明确原型(真人真事)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将该思路外显出来。问题解决思路应以分步骤的形式表达出来,并明确每个步骤的目标以及步骤之间的顺承关系和具体实现的路径。
步骤1:找人做事。即设计项目时,先找到该项目在真实世界里对应的人和事——真人真事。真人真事是指在历史、今天的科研、生活、生产等领域能够找到明确原型的人和事。对真人真事的挖掘一方面为问题解决思路的提炼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真人真事的成果、产品可以转化为学生项目活动的作品。
开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英语单元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形成以问题为驱动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并运用新知识,深化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带领学生全程参与核心问题确定、核心问题拆解、驱动问题链设计以及评价设计与实施。在设计项目任务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单元主题和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效结合,从而设计出具有真实性、探究性的实践活动。此外,教师也要开发多样化的问题驱动任务,通过丰富的手段密切学生间的互动,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真正提升项目式学习的实效。
教师还应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制订清晰的评价标准。评价应该始终贯穿实践活动的每一个阶段。教师应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公布评价标准,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践的实际情况,对评价标准进行适时的调整;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根据已设定的评价标准对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倡教学评价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部,2022)。在本单元实践活动中大运会项目269小项目是什么,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的连贯任务,评价是确保项目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环节。评价应与学习任务紧密结合,体现“有任务必有评价”的理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将基于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任务实施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和指导。任务评价可以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来设定:
在本案例中,项目任务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与单元学习内容紧密关联。这样的项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教师所设计的驱动问题链及相应的教学活动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在保证学生掌握单元内容的基础上,也具有一定自由度和开放性,帮助学生在掌握核心知识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积极思考、自主整合知识和信息,从而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课时,学生受到驱动问题5的启发,以创新多样的方式呈现他们的实践成果。通过小组内的深入讨论,他们共同决定了展示有关推荐受欢迎教师的内容、结构和方式。驱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地设计展示材料,鼓励他们对所探究主题进行创意表达,提升学习成果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五课时,教师用驱动问题4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制订任务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将作为评估单元实践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涉及资料的相关性与详尽程度、调查任务的合理分配、汇报中观点的清晰度、表达的流畅性以及内容的说服力等方面。学生产出最终成果前,教师与学生就评估维度和标准达成共识,以确保学习过程能够有的放矢。
在第二、三、四课时中,教师提出驱动问题2和3,引导学生阅读后进行深入思考,探讨教师应具备的特质以及理想的师生关系。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密切关联,因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积极搜集信息、分析数据,在此过程中逐步深化对于受欢迎教师特质的认识和认同。
在创建单元实践活动情境时,教师首先提出驱动问题1,唤起学生对自身喜爱教师的思考,接着布置核心任务。接下来,教师通过子问题链“What do you know about your favourite teacher?”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your favourite teacher?”来细化探究的方向,帮助学生设计调研问卷,让学生实地调研谁是最受欢迎的教师。
以问题驱动的实践活动将学习置于具体问题解决的中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任务完成过程。在基于问题解决的单元实践活动设计中,教师围绕核心驱动问题,全面规划了实践活动的启动、执行和展示这一完整探究过程,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中,驱动问题和语言支架是两个关键的工具,共同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学习。驱动问题是精心构思的,旨在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它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单元主题,有效执行项目,最终解决核心问题。语言支架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工具,包括问题、句型结构和关键词汇等,能帮助语言基础较弱的学生充分参与单元实践活动,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应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以充分内化和巩固所学语言。为使语言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也能充分参与,教师可进一步拆解、细化驱动问题,也可以结合实践任务提供语言结构或是核心词汇,作为必要的语言支架。
专题:丨农村创业
农村创业吗
农村创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