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有许多适合贫困地区的小型手工业项目,这些项目既可以帮助当地居民增加收入,也能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小项目:
1. 刺绣艺术:山东有着丰富的刺绣文化,如鲁绣、潍坊剪纸等,可以发展刺绣制品的生产,如服装、家居挂饰、装饰品等。
2. 农副产品加工:山东是农业大省,如生产蜂蜜、果酱、干果、土鸡蛋等,这些都是有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加工项目。
3. 陶瓷制作:山东的陶瓷历史文化悠久,可以发展陶瓷制品制作,如茶具、餐具、艺术品等。
4. 手工艺品制作:如剪纸、泥塑、木雕、烙画等,这些手工艺品具有地方特色,可以开发成旅游纪念品。
5. 竹编、柳编:山东部分地区有丰富的竹、柳资源,可以发展这些原料的手工艺品制作,如篮子、椅子等。
6. 玉石雕刻:山东的玉石资源丰富,可以发展玉石雕刻,如玉雕饰品、摆件等。
7. 麻艺编织:山东省临朐、寿光等地的麻艺编织历史久远,可以发展麻艺编织品,如帽子、围巾、篮子等。
8. 有机食品生产: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如有机蔬菜、有机茶叶、有机蜂蜜等。
这些项目需要结合当地资源和市场需求,同时提供技术培训和支持,以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
据介绍,薛店新村手工活加工基地项目是薛店新村党委领办合作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项目以外,还有推进土地托管、农业服务等,目前有10个人通过投入资金的方式进行入股,有70多户村民通过提供土地的方式进行入股,不断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
像郝凤芹这样已经六七十岁、月均收入两三千块钱的妇女大有人在。这个办在家门口的服装厂,不仅增强了她们靠自己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同时也激发了她们靠辛勤劳动致富增收的内在动力,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
走进冯官屯镇薛店洪泽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服装加工厂,宽敞明亮的车间里,一排排缝纫机整齐排列有趣的户外小项目教案,厂房里的缝纫声欢快地演奏着乡村振兴的交响曲。缝纫、充绒、平整……一道道工序在女工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山东脱贫小项目手工业
茌平区冯官屯镇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积极寻求增收良方,通过党委领办合作社引进手工活加工基地项目,引导农村妇女发展“居家经济”“炕头经济”,有效释放劳动力资源能量,提升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富成工艺品在各村庄的仿真花生产车间,是高密市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目标的一个生动实践。他们通过深入挖掘小手工加工业发展潜力,不断加大对传统手工业的扶持力度,为手工业企业安排服务企业专员,配合企业人员下村宣传政策、招聘各类员工、培训手工技能等手段,在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促进企业发展,实现企业发展和村民增收双赢。
“加工仿真花易学,非常适合村民干。凡到这里务工的村民,我们免费提供加工技术培训服务,目前我们公司已带动周边村村民300多人实现就业,这些村民每月收入最高能拿到4000多元。”富成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昇告诉记者。
富成工艺品公司主要生产仿真花等工艺品,产品出口到欧美等**。在高密市**的引导和扶持下,为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公司在各社区、村设立了60多个工艺品“小型加工车间”,让村民不用出远门可就近务工。
“我们村很多村民都从事工艺品加工,我都干了十几年了,这活适合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干,收入不错,生活也感到充实了起来。”在村民郭念俊的家中,记者到时她正和村里姐妹们聚在一起,娴熟地拿着一束束仿真花不停地卷着、贴着,忙得不可开交。
这两天,在山东潍坊高密市胶河社区李家营村富成工艺品加工生产车间里,几名女职工正忙着加工一支支出口的仿真花、人造花。据了解,前些年这些妇女需要照顾家中老人孩子,无法外出工作。在村里的工艺品小加工车间建成后,她们纷纷前往务工。
在拥有丰富的湖区资源的桓台县起凤镇,经过当地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带动,过去各家各户自产自销、零散经营的草苇编已鲜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依托庭院经济发展起来的产业化运营。目前,起凤镇已初步形成了以草、木、柳、蒲等天然材料为主,涵盖1000多个品种的手工艺品、家居用品一条龙生产体系。
在山东多地,方寸之中经营的庭院经济让农户自给自足的同时,还渐次融入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等浙江农村创业网站建设,引导农民拥抱新业态、接受新理念、对接大市场,焕发出别样生机。
先钩织花瓣、叶片,再将它们从小到大依次组合成一朵玫瑰花……熊桂芳手指翻飞,一片花瓣很快钩织完成:“我得看孩子,做得慢,挣得少,一年也有六七千元。她们做得活多,一年能挣一两万元。”
67岁的索镇街道耿桥村村民熊桂芳便是被“多挣一份钱,看娃不耽误”的宣传语吸引而来。眼下是暑假期间,熊桂芳把小孙子也带来培训了。
“我们项目发放计件工资,参与的妇女有200多名,辐射带动了周围8个村庄。除了集中培训之外,没有强制工作时间,大伙儿把材料领回家里做。其中有些人相互熟悉了,就三三两两约在一起,聊着天、做着活。”巩建峰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度写入“庭院经济”,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在桓台,以“村企+农户订单”形式发展起来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步铺开。
“村里大部分妇女的年龄在五十岁至七十岁之间。因为要照看孩子,没法去外地打工挣钱,但又有一身手艺闲不住,我就想带着她们发展庭院经济。”巩建峰说。
村民宋爱叶今年57岁,从小就掌握了钩织的手艺。过去乡镇上就有纺织厂,农闲时,像她这个年纪的农村妇女大多去那儿工作过。“纺织厂的老师傅们一针一线教出来的手艺,多大年纪都不会‘扔了’。”
专题:农村创业篇
农村搞创业
农村创业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