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进行文创小项目创新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文化挖掘: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如**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校园文化等,进行深入挖掘和创新。比如设计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如T恤、明信片、手机壳等。
2. 技术融合:结合现代科技,如AR、VR、3D打印等,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文创产品增添新颖性。例如开发一款结合传统文化元素的手机应用。
3. 社区参与: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工作坊等形式,让社区居民参与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增强社区凝聚力,同时也能收集到更多有价值的创意。
4. 环保理念:提倡绿色、环保的创意,比如使用可回收材料制作文创产品,或者设计环保主题的公益活动。
5. 市场调研:了解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和喜好,进行精准定位,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
6. 创新商业模式:比如开设线上店铺、众筹预售、体验式销售等,尝试新的营销模式,降低创业风险。
7. 合作与联盟:与其他高校、企业、博物馆等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开发更有价值的文创项目。
8. 持续学习和改进:文创项目创新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迭代的过程,通过用户反馈和市场变化,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
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方向,具体的项目还需要根据个人的兴趣、专业和资源来定制。
如果说“毕业文创”与其他文创产品有什么不同的话,笔者以为,最大的不同是个性化。当大学生拿出的毕业文创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就区别于其他流水线上生产的文创产品。所以,做足个性化“文章”,是这类“毕业文创”产生更大价值的关键所在。
坦率地说,目前的“毕业文创”,只是简单地将部分论文复制到钥匙扣、水杯等上面,创新含量比较有限,没有最大化去挖掘这类文创的创新点。比如说,如果将论文的主题或内容,与文创形式高度融合,那么所具有的创新含量就比较足,就更有纪念价值、商品价值。再如,如果这类文创体现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也会有更多的新意。
同时这也得益于整个支撑体系。比如,近些年来我国大力鼓励创新,故宫等文保单位的文创产品也名利双收,大环境在激励大学生借鉴经验、参与文创。再如,大学生积极参与“毕业文创”,也离不开高校和老师的支持,例如有高校老师收藏这类文创,或认为是学生对学术的感情投入。另外,网络商城中有部分商家会为毕业生提供相关的文创定制服务。
这种“毕业文创”对大学生来说具有多重意义:其一,这是记录自己大学生活、学业的最好纪念品之一,值得永久珍藏;其二,可作为馈赠同学、老师、朋友的一种有意义的礼物;其三,如果通过线上线下出售这类文创作品,能为大学生带来收入。特别是这种“毕业文创”能彰显出当代大学生富有创新创造的意识、精神和能力,即不甘心做“平庸的一代”。
大学生文创小项目创新
近些年来,一些大学生花钱找人代写毕业论文、抄袭论文等现象,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形象。其实,还有很多大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毕业论文。譬如,将自己论文制作成文创作品的这些大学生,对待论文的态度显然是真诚的**创业小项目怎么做才好,应该没有一个学生会将买来的、抄袭的论文制作为文创作品。从这个角度而言,此种“毕业文创”是大学生认真对待自己论文的佐证。
毕业论文是我国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大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一旦通过,学位、学历证书拿到手后,在很多毕业生眼里,毕业论文已完成“光荣使命”。然而今天不少大学生,却让毕业论文发挥出更大作用——将自己的毕业论文制作成钥匙扣、水杯等文创产品,这一新现象,刷新人们对当代大学生的认知。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到来了。记者注意到,近期有不少学生在网络上分享了用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制作的文创产品,如印有论文内容的钥匙扣、水杯等。一名亲手制作“微缩版”毕业论文当做文创纪念品的学生表示,她先后尝试了3次,用了七八个小时才完成。不仅过程让她很有成就感,作品也是她克服困难撰写毕业论文的一个纪念。(6月9日《北京青年报》)
《潞盒津运——运河画境主题场景机关盒》是本次大赛中获得“运河文化专项”最佳设计奖的作品。该作品将机关盒与运河美景相结合,盒身正立面设计借鉴传统中式园林中的景窗,观者可从外向内一窥潞河盛景。而纹样则提取自海河元素,传递吉祥与繁盛的祝福。作品设计者之一、来自天津美术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姚家琳介绍说,“我们制作了一系列的机关盒,希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语境的演绎,让更多人了解到天津三岔河口曾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
家居文创作品《翁丁忆》是本届大赛的一等奖作品,设计者是天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闫博文。谈起创作过程,他说:“我从佤族最古老的沧源崖画中提取抽象的崖画内容进行重组与排列,并对翁丁的牛首图腾进行了现代式的转化,将它们与生活中的实用功能相结合,推出周边文创。”闫博文习惯将走过的每个地方、看过的每篇文章都与自己的研究方向建立联系。“希望我的作品能够感染其他人,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互鉴。”闫博文笑着说。
参与文创设计大赛的大学生们,是一群“Z世代”青年。他们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潮”元素相融合,设计出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本届大赛的作品《入染·数博》,就别出心裁地将现代应用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设计出白族扎染数字博物馆APP。“该作品提供数字导览服务系统的视觉设计,通过对空间形制的转译、图案纹饰的拆解与主体色彩的提取,来搭建线上浏览虚拟平台。”该作品设计者之一、来自天津工业大学的大三学生王子楷表示,“我们通过数字技术,让人们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地感受非遗的魅力,拉近非遗与现代人之间的距离。”
作品《彝火千年》鼠标垫为火把节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赋予独具特色的现代表现形式。该作品设计者之一、天津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杨星宇说:“火把节不仅是彝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白、纳西、基诺等多民族共有的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创作过程中,杨星宇和团队成员一起,提炼了以火为核心的经典元素,并深入挖掘彝、白等民族的特色形象与文化元素,用年轻人的视角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呈现。
“这套作品以壮族的婚俗文化为主题,蕴含了服饰文化、绣球文化等。在设计中,我们除了保留民族婚俗文化的特色,还在造型设计上突出简约与时尚的风格,采用大漆、黄金、钻石、银等材质,体现出‘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婚恋观以及对真爱理念的提炼。”此次大赛参与者之一、来自天津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梁琼予在介绍《“如胶似漆”壮族婚俗文化大漆首饰系列设计》这一作品时说,“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对山歌、抛绣球等以前并不知道的民族习俗,这是一个特别难得的学习过程,也是很有趣、很有意义的过程。民族风俗和传统技艺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希望通过我们的作品,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其中特有的美。”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这样的大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有形、有感、有效。”本次大赛总负责人、天津市民族宗教委主任刘广理说,文创设计大赛倡导参赛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一系列获奖作品中,《“长征”系列手表设计》格外引人注目。其设计感与实用性兼备,获得本届大赛“红色文化专项”中的最佳设计奖。该作品设计者之一、来自天津理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王婷说:“我们每个人的奋斗过程都与长征有相似之处,需要面对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我们把长征路线以进度条的形式在表盘上呈现,可以让佩戴者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和革命先辈一样向着胜利的方向前进的动力,既有鼓励意味,也有纪念价值。”从最开始的构思到成图,再到最终的建模成型,王婷和队友们经过不断讨论,最后确定了方案。“希望设计能够起到传播传承红色文化的作用。”王婷说。而这种用文创作品表达年轻人对长征精神等党的精神谱系的弘扬与传承,正是主办方举办活动的初衷之一。
以云南木鼓文化、崖画形象、翁丁民居剪影为创意元素,以杉木为原材料,创作出粗犷而不失雅致的家居文创作品;依托少数民族婚俗文化,配以**传统工艺,将简约与时尚相结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婚俗首饰;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设计出寓意“天人合一”的民族风情民宿……近日,以“传承民族文化、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第三届天津市大学生民族文创设计大赛在天津举行,一件件充满巧思妙想的作品呈现在大众面前。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全国102所高校的4000余名学生参加,创作出2000余件作品。
“通过这些文创作品,作为教师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广西悠久的文化底蕴,也对学生们的创意和热情感到欣慰,更加坚定了学校教育赋能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决心。”该负责人表示,未来,学校会继续坚持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传承,相信旅院学子们也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高的创意水平,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桂林旅游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桂林高校资源丰富,生源也是桂林进行特色艺术创作的优势所在。同学们立足中华文化立场,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元素进行深度挖掘,产出更多“桂林创造”的文创作品,无疑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借着高校的研发、人才优势,将民族文化融入升华到‘桂林创造’,这是我们教学的重要思路,也希望更多优秀设计问世。”谢晓帆说。
经过几年的积累,不少学生的创意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设计水平。在创意市集上,不少学生都踊跃购买,甚至有企业出资购买了学生的设计作品公园广场**娱乐小项目,准备将他们的产品投入商业运作中。
学生搜集资料后,老师会指导学生们如何对掌握的民族元素加以提炼。“在将家乡元素融入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们的热情普遍更高,他们展现了自信、热情的创作态度,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也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谢晓帆说。
“现在,艺术设计领域是很内卷的,要做到特色鲜明、产品出色并不容易,只有发挥自身优势才有可能做到出彩,立足民族特色文化,提升影响力是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之一。”指导老师谢晓帆说,在这样的思路下,学校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学生们到民族文化元素鲜明的地方进行写生和采风,让学生调研、收集自己家乡的民族元素资料,其中就包括桂林市内的博物馆和自然景观景区。
据了解,这次创意集市活动是桂林旅游学院举行的“广西三月三 八桂嘉年华”节庆活动的一部分。来自该校艺术设计学院的同学们,用自己的文创产品诠释了民族文化和现代设计语言的融合。
“壮族拼布拥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壮族‘敬天惜物,物尽其用’理念,在过去物资较为匮乏的时代,壮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将各种平淡无奇的碎布,经过巧妙地裁剪、缝合,再与刺绣结合,碎布也再次组成一个全新的结构。”黄钰瀵说,拼布艺术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技艺的精湛上,更在于工艺背后蕴含的审美意识和质朴情怀。
同时出现在展厅里的,还有黄钰瀵的作品,作品以广西壮族拼布文化为基础,加入了时下最流行的平面化设计语言,让传统文化变得时尚感十足。
“之所以设计‘梅瓶仙子’这个角色,是因为我在桂林市博物馆里看到过馆藏的一件古代梅瓶展品。”在桂林旅游学院的创意市集里,艺术设计学院学生覃馨葳的梅瓶仙子被展示了出来,能在“三月三”期间用自己的作品展现家乡的民族文化,她感到十分自豪,“我以青花釉色为基调,再结合了桂剧的一些服饰元素和桂林山水的元素,设计出来图案,之后又在老师指导下做成了明信片、书签、装饰画等。”
假期里,桂林旅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在学校的创意集市、自己的朋友圈里,晒出了他们自己设计的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各式文创产品。大学生们以“民族元素”为突破口进行创造,给传统民族文化注入了青春活力。
专题:农村传创业
农村创业货
农村创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