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玫瑰的故事》中,人到中年的黄亦玫渐渐地活出了自我、放飞了自我。她天天骑着傅家明的摩托车,像是焊在了上面;她一言不合就报名学习开飞机,冲上了蓝天。
在人到四十的年纪,黄亦玫好像换了个人。她像一个青年人一般,年少轻狂、激情热血。别人的四十岁,成熟和稳健才是标签,而黄亦玫的四十岁却是活力无限。
她活得自由自在,像是天上的鸟、水里的鱼,寒夜里的呐喊、春日里的朝阳。在不惑之年,黄亦玫撕去了自己固有的标签,变成了陌生的自己。
她沐浴着阳光、享受着岁月,依然热爱生活、相信爱情,怀揣着一颗炽热年轻的心。
黄亦玫的自我修复能力太强,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不过,我们还是不禁要问,黄亦玫的转变为什么这么大?
站在局外人的视角,我们自然可以说,黄亦玫向来都是豁达做人、洒脱处世,所以,不能按照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她。
默默弹琴也好,翩翩起舞也罢,黄亦玫的处事方式本就特别。她一向行事乖张、异于常人,所以,骑摩托、开飞机也并非完全不可理解。
但是,如果就这样解读黄亦玫的异常行为,始终流于表面、过于肤浅。以前的黄亦玫,敢爱敢恨、自立自强,但是却始终对**、飞机这些机械感十足的玩具并不感冒,她一直青睐的是艺术。
事实上,对于黄亦玫的转变,闺蜜苏更生就看得一清二楚。
在得知黄亦玫学习开飞机之后,苏苏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你越来越像一个人了。”
苏更生口中的那个人,不是他人,正是黄亦玫深爱着的傅家明。
傅家明是个乐观自信、生死看淡的人。他虽然有着先天性心脏病,却并不被病情束缚,所以他才会玩摇滚、飙摩托,怎么刺激怎么来。他知道,由于自己的生命随着可能被按下终止键,所以要遵循内心、及时行乐。
只是,傅家明知道,对于被死亡分开的两人而言,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那个。就像黄亦玫自己说的那样,“人死了什么都不用管,眼睛一闭,什么都不知道了。活着的人呢?活着的人才是最难受的。”
为了避免黄亦玫陷入痛不欲生、肝肠寸断的境地,傅家明在那次登山时,曾特意叮嘱过黄亦玫,“这次的登山,就是我们的告别,告别完以后,你就彻底把我给忘了,你要学着接受这件事情。”
为了让黄亦玫从失去自己的痛苦中走出,傅家明甚至还特别捐赠了遗体,连骨灰都没有给黄亦玫留下。
只是,两个人都深爱对方却又自以为是。这是世上的恋人之间最常见的错误,他们往往不是不爱,而是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别人。
对于傅家明的决定,黄亦玫并不买账,她歇斯底里地怒吼着,“你连骨灰都没有留一把,我们想你的时候,我们去哪里?”
在最后,傅家明选择了坚持,黄亦玫学会了释怀。她在对给小初的信中这样写道,“死亡不过是一场告别,生命是世间万物,通过一个躯体,承载灵魂的过程,死亡只是交还这具躯体的时刻,我们不需要去一个特定的地方去怀念他,心里有就永远都有。”
黄亦玫是个聪明的人,她渐渐地认清了死亡的真相。傅家明虽然死去,但是自己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纪念。她学着傅家明的样子,玩**、开飞机,用傅家明的方式生活,将对爱人的思想镌刻入灵魂。
从此以后,她一人背负着两个人的灵魂,傅家明虽然早已离开,却又仿佛一直都在。
在傅家明离去后,她骑摩托车一骑就是六七年。用姜总的话说,“都快长到这摩托车上了,一年保养好几次,比自己检查身体还勤。”
一别数年,在傅家明离开以后,黄亦玫把自己活成了傅家明的样子,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正如黄亦玫自己说的那样,“记住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活成他的样子。”
或许,这才是最好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