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唐三彩天王俑是什么?有什么具体作用吗?其实唐三彩天王俑是唐代三彩釉陶器中分类的一种,天王俑。天王俑是唐朝葬仪的组成部分之一,起镇墓作用。

  文物介绍

天王俑是唐朝葬仪的组成部分之一,起镇墓作用。它与镇墓兽一起,多摆设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镇墓兽在前,天王俑在后,通常成对出现,左右各一,文献中将它们合称为“四神”。

天王俑头顶置一展翅欲飞之鸟。双眉紧蹙,双眼圆睁,张嘴露齿。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上扬。身穿明光甲,龙首护膊,腹部有护甲,腰中系带,腰下垂膝裙,下缚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卧牛之上。卧牛下为山形座。通体以绿、褐、白三色釉为主,釉色鲜艳明亮。

  文化背景

天王俑一般成对随葬,多置于墓门两侧,起镇恶驱邪的作用,以保护墓主的尸首、财物及灵魂不受侵扰。所以天王俑皆作武士装扮,身材魁梧,头戴盔冠,身穿铠甲,但也未能掩饰住其发达肌肉。

天王佣一般都脚踩夜叉。夜叉为梵文译音。亦译作“野叉”、“药叉”、“阅叉”、“夜乞叉”等。佛经中指一种恶鬼,列为天龙八部神众之一,在民间夜叉是阴间独有的鬼怪生物。

古代对死者在冥间的生活真是关照有加,人们除为其预备在阴间所需的一切物质外,还对其生命财产安全给予充分保证,所以自战国时就流行镇墓兽随葬。北朝、隋及初唐时,盛行以甲胄装束的镇墓兽和武士俑各一对随葬,可谓是为死者的生命财产提供了充分的安全保障。

长沙咸嘉湖唐墓出土镇墓兽及武士俑各一对,就是青瓷镇墓俑及武士俑的代表作。后来二者合而为一,由天王俑取代。天王俑源于佛教中统领一方的护法神,习惯被置于寺院门前或者佛像前等处。

  佛教自汉代传入**后,逐步汉化。佛法护卫神逐渐失去原来的姿容和身份,成为经过艺术夸张的**武士形象,其象征意义已经超越佛教领域,成为凡人世界正义、威猛的象征。天王俑既能降魔伏妖、守护佛法,也能驱鬼避邪、保护墓主安宁。因此天王俑往往被达官贵人奉为死后的保护神。佛法无边,有天王俑的保护,死者可保万无一失。

  历史意义

  天王俑是唐代新出现的殉葬俑,最早出现在武则天时代。天王俑与镇墓兽对称置于墓门内,与十二生肖俑一起被称为“四神十二时”,用于辟邪和保护墓室安全,确保墓主亡灵平安。这件三彩天王俑的形象就是按照传说中的天神塑造的。艺术家在创造的时候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的手法,通过高矮强弱的鲜明对比,表达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主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