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5届执行理事会上,2024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徽州区的徽州堨坝与江西省婺源县联合申报的婺源石堨,与新疆吐鲁番坎儿井、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等4个工程成功入选。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唐模古村的石桥头堨

这是安徽省第3家获得此殊荣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徽州堨坝传承了上千年的灌溉功能,不仅集中展现了徽州人的生态智慧,更留下了厚重的水利记忆与水文化乡愁。

徽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堨坝是古徽州一种水利灌溉工程体系。徽州先民“筑堨坝以挡水、挖塘陂以存水,修渠圳以引水”,以堨坝为核心工程,修建包括山塘、圳渠水口、水街、水井等构成顺应自然、精巧完善的灌溉工程体系。

徽州堨坝主体段位于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由上游二坝水库和南北干渠,中下游昌堨、条垅堨、雷堨、吕堨等水渠组成,时间最长的鲍南堨建成至今已1700年,最短的条垅堨距今也有500年。自东晋开始,古徽州地区先后修建古堨坝500余座,蓄积水源经沟渠引入田地和村落之中,用于生产与生活。



徽州堨坝

徽州堨坝这一“活着”的古代灌溉工程遗产文化具有“多级水源,高效互补、上塘下堨、塘堨并举、系统控流,村水共生、拦引蓄泄,立体防洪,循环生态,人水和谐,堨首制度”等独特建设管理体系,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今,徽州区建立了区级徽州堨坝灌溉工程遗产陈列馆、石桥水文化公园,作为灌溉遗产保护水文化展示、水情教育传播的重要基地。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徽文化专家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投入1000余万元对水毁严重的吕堨、条垅堨等古灌溉工程按照修旧如旧,注入水文化历史肌理的模式,进行维修加固,让徽州堨坝工程在保护中传承和利用。

徽州堨坝通过恢复丰乐河上一座座徽州堨坝古水运功能,以及将沿线的人文古迹和自然景观“串珠成链”,形成一条灵动的玉带。如今的雷堨、吕堨等一批古灌溉水利工程,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景拍照,成为网红打卡点,体现出灌溉遗产在传承保护中焕发出的新活力。

“堨”究竟是什么?

堨,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标注读音为“è”,(还有ài和yè),有两种释义:一是堤坝(多用于地名),富堨(在安徽),堨头(在浙江);二是灌溉农田的水渠。

然而,在徽州方言中,“堨”不读“è”,有“huì”等多种读音,是地方文化特征词。作为因徽而生的地方化产物,“堨”不仅包含了堰、坝等内容,同时也是承载了徽文化的一种灌溉工程体系。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的昌堨

石堨是一种古老的水利工程,一般在河流较窄、水位落差较大的地方,以坚固岩体为基,垒石筑坝,拦截水流,抬高水位进行灌溉或提供水源。据了解,婺源石堨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婺源石堨的类型十分丰富且系统完整。从功能上看,主要是以灌溉型为主,还有灌溉兼供水型、灌溉兼通航型、灌溉兼水力机械型、灌溉兼水力发电型等;从造型上看,有一字形、V形,还有S形、拱形等。大多数石堨工程都由石坝、引水渠首、输水渠、灌溉器具等工程及设施构成,虽规模大小不一,但要素齐全、体系完整。

婺源石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巧妙利用河床坚固地基,全部用未经打磨的自然石头或青石块干砌而成;规模或大或小,顺山形水势而建,在实现基本的灌溉、供水和生态需要的同时,保留了自然原真。在设计上,遵循“深淘滩、低作堨,宽砌底、斜结面”的思路进行科学设计,施工技术采取干砌垒砌而成,同时,当地村民每年中秋会自发组织检修石堨,其科学工艺和管护方式有效传承至今。

彰显我国治水智慧

如何能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一个硬性条件是,工程建成时间须超过100年,主要类型有:水坝、储水工程、堰等引水工程、水车、桔槔等原始提水工具、农业排水工程以及其他与农业水管理相关的工程。

这次与徽州堨坝—婺源石堨一同入选的,还有我国新疆吐鲁番坎儿井、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等3个工程。至此,**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8项,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



坎儿井是**历史悠久且极具地域特色的水利灌溉系统,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分布最为集中,主要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四部分构成。目前,吐鲁番现存坎儿井1200余条,其中有水坎儿井近190条,年径流量为1.14亿立方米,控制灌溉面积近10万亩,至今仍在持续发挥效益。

汉阴凤堰梯田,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文化发祥地之一的汉阴县,灌区约5.2万亩。历朝历代的汉阴先民顺山地之势,借自然之力,形成了以凤堰梯田为代表的“田、渠、塘、溪”灌溉体系。从汉阴的凤凰山水源涵养林、山溪梯田到山塘湿地,分布在1000多米的垂直空间里,生产、生活、生态,和谐运转,完美诠释“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科学内涵。

秀山巨丰堰,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是重庆秀山现存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仍在发挥水利效益的灌溉工程。灌溉工程体系为有坝引水,共有巨丰、永丰、黄角3座拦河坝,渠道通过3座渡槽穿过平江河的两条支流,灌溉范围超过 1.6 万亩。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年设立,国际灌排委员会每年评选一次,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