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迎来一波创业潮,很多年轻人满怀热情开奶茶店、烧烤店之类,多数以失败告终。因为创业并不在于一时激情和渴望,更在于针对细分市场的洞察并把握先机,这恰恰就是哈耶克理论中企业家特有的禀赋,而这样的禀赋并非所有人具备。当然,例如奶茶店和烧烤店难以归属到企业家范畴,但在人云亦云下的一窝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多数人最终只能成为代价。
那时,正值经济繁荣余晖,以拼夕夕、慢手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当时一抹亮色。那是互联网造神时代,大浪淘沙后,随着无数互联网企业在激烈博弈中折戟沉沙,但最终缔造出一系列科技头部化企业(应用型),也孕育出庞大中产群体。他们的群体性购房和消费,为15年后经济增长注入最后一轮动能,虽然很大程度都是透支型。
这些互联网企业不仅构建消费和零售新业态,也改变消费者习惯,尤其拼夕夕等电商平台更迎合低端消费者诉求,无论团购、拼单和双十一,恐不仅源于消费者眼中的实惠,更源于通过有限消费获取最大程度满足,试想,如果普通群体富裕且没有过重债务之忧,谁不进行线下消费体验呢?恰恰是内需疲软促成线上消费的如火如荼,也迫使曾经的传统零售拓展业务生态,渴望通过线上分得一杯羹。
由于内需疲软和投资乏力,那一批创业潮多数以杯具收场,因为没有赶上曾经遍地是黄金的套利年代,迎来的却是经济繁荣余晖即将落幕的序曲,当然并不乏极少数成功者,凭借企业家禀赋和金融资本赋能风生水起(主要局限在互联网领域)但众多创业者在激烈内卷下惨淡收场,源于认知和理念,源于不同的背景,也源于江河日下的环境。
18年后,随着最后一轮**驱动繁荣浪潮消退,包括互联网在内行业陷入存量博弈,**链条占GDP比重34%以上,加上基建构成驱动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一切依托债务驱动,随着两大引擎逐渐熄火各行各业均遭遇不同程度痛感,更重要的是,当民企存在是否合理成为普遍关注问题时,无疑对信心构成重挫。此后随着众所周知因素,目前已鲜有人再涉足创业,因为大环境已发生根本改变。
目前年轻人普遍热衷考研和考公,没有能力的则跻身到外卖、网约车、网络直播和街边烧烤模式,灵活就业成为相当年轻群体无奈下的生计。曾经风光无限的互联网企业也日益暗淡,曾经大众创业的口号已成为回忆,其中很多群体曾参与过,当时那么满怀希望和兴致勃勃,而作为目前的新生代,他们或许只是希望活且的活着(而不得)。
从曾经套利时代无数人致富,过渡到存量竞争时代,依靠特殊知识和背景极少数人获取成功,而多数人在现实经济环境下陷入激烈内卷,再过渡到信心逐渐消亡后的静默和躺平,一路走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或许每个人想说的太多太多……